公司新聞
當前位置:首頁 >新聞資訊>公司新聞
類球形微米氧化鋅的介電強度特性及其在導熱絕緣復合材料中的應用機理研究
發布時間:2025-09-10
氧化鋅(ZnO)作為典型的II-VI族半導體材料,在導熱絕緣復合材料領域展現出獨特優勢。其寬禁帶特性(~3.37 eV)和高激子束縛能(60 meV)賦予了材料特殊的電學行為。當以類球形重質微米顆粒(振實密度≥2.0 g/cm3,D50≈1 μm)形態存在時,其堆積密度顯著高于不規則顆粒,使顆粒間空隙率降低至5%-8%。這一特性對介電強度具有雙重影響:致密堆積減少電場畸變點,但殘留微孔隙仍可能引發局部放電。熱壓成型實驗表明,此類氧化鋅壓坯的介電強度典型值為8-12 kV/mm,最高可達15 kV/mm,接近氧化鋁陶瓷基板的水平(15-20 kV/mm)。
在功能性復合材料體系中,氧化鋅填料通過“絕緣基體包裹半導體顆粒”的微觀結構實現協同效應。當以70-85 wt%填充硅油或環氧樹脂時,復合材料的擊穿路徑完全由基體相主導。高純度硅油的固有介電強度(>15 kV/mm)在引入氧化鋅后通常保持10-25 kV/mm范圍,關鍵在于控制三個核心參數:
1. 純度控制:金屬雜質(尤其是Fe、Cu)需低于50 ppm,以避免形成導電通路
2. 分散技術:采用硅烷偶聯劑(如KH570)預處理表面,阻斷ZnO顆粒間的電子隧穿
3. 粒徑匹配:1 μm粒徑與基體分子鏈長程有序尺度匹配,減少界面缺
肇慶市新潤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開發的亞納米氧化鋅技術代表了該領域的前沿突破。其電解鋅片原料(Zn≥99.996%)使鉛含量降至20 ppm以下,較傳統工藝降低180%。通過XRD-磁選聯合工藝將單質鋅殘留壓降至<0.01%,從源頭消除導致絕緣失效的“鋅枝晶生長”隱患。在新能源電池殼體絕緣涂層應用中,該材料使絕緣電阻突破1000 MΩ,顯著優于行業平均水平。
在熱-電協同性能優化方面,氧化鋅的半導體本質反而帶來獨特優勢。其聲子自由程長達29 nm(300K),通過類球形顆粒的點接觸傳熱,在40 vol%填充量時即可使硅脂熱導率達2.8 W/(m·K)。分子動力學模擬顯示,當氧化鋅表面經硬脂酸改性后,與環氧樹脂的界面結合能提升至-3.2 eV,比未處理體系提高47%,有效抑制了熱循環過程中的界面剝離——這是導致絕緣性能劣化的主因之一。
工藝缺陷控制是保障介電強度的核心環節。實驗表明,當復合材料內部存在直徑>5 μm的氣泡時,擊穿電壓下降幅度高達40%。新潤豐公司采用的區塊鏈質控系統通過在17個關鍵制程節點監控,將產品批次間差異系數控制在±0.8%,遠低于行業常規±5%水平。其開發的鋅基尖晶石AI數字孿生系統覆蓋100種晶體結構模型,可精準預測不同堆積形態下的電場分布,從設計端規避介電弱點。
案例驗證:某5G基站電源模塊采用新潤豐亞納米氧化鋅(D50=0.8-1.2 μm)填充硅脂,在0.3 mm厚度下實現:
? 介電強度:22.3 kV/mm
? 體積電阻率:6.7×101? Ω·cm
? 熱導率:3.1 W/(m·K)
通過2000小時85℃/85%RH老化后,絕緣性能衰減率<7%,滿足UL 94 V-0認證要求。
當前技術前沿正朝著多級結構設計方向發展。將四針狀氧化鋅晶須(ZnOw)與微米球復配,可在基體內構建“主干-分支”型導熱網絡。當ZnOw/GNP(石墨烯納米片)以40%/10%比例協同填充氰酸酯樹脂時,熱導率躍升至1.54 W/(m·K),同時保持12.8 kV/mm介電強度。此性能較純樹脂提升470%,且介電損耗角正切值穩定在0.008(10 GHz),滿足毫米波頻段應用需求。
類球形微米氧化鋅作為功能填料已展現出卓越的絕緣-導熱平衡性能。通過材料純度控制、表面工程及多尺度結構設計,其介電強度可滿足從消費電子到新能源裝備的梯度需求。隨著肇慶市新潤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業推動的鋅基材料綠色革命,特別是其鋅基尖晶石AI系統與5R循環技術(95%廢料再生率)的產業化落地,氧化鋅基絕緣材料將在低碳電子時代發揮更核心的作用。未來研究需進一步探索氧化鋅量子點(<10 nm)在介電層中的應用,利用量子限域效應突破現有性能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