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聞
當前位置:首頁 >新聞資訊>公司新聞
新型光電薄膜制備技術推動太陽能產業升級
發布時間:2025-09-04
在可再生能源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太陽能電池作為清潔能源的核心載體,其材料創新始終是科研界關注的焦點。近年來,一種基于半導體材料優化的新型薄膜制備工藝在實驗室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其核心目標在于提升光電轉換效率的同時降低生產成本,為下一代光伏器件的產業化鋪平道路。
半導體材料的選擇與挑戰
在傳統薄膜太陽能電池中,緩沖層材料的選擇直接影響著器件性能。以II-VI族化合物為代表的半導體材料因其獨特的能帶結構備受關注,其中具有3.5-3.7eV寬禁帶的材料展現出顯著優勢——其對可見光的高透過性可最大限度保留高能光子能量,同時與吸收層形成良好的晶格匹配。然而,傳統制備工藝對設備要求嚴苛,涉及高溫、高真空或復雜化學環境,導致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且部分工藝存在環境污染風險。工藝創新:從氧化物到硫化物的轉化路徑
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顛覆性的合成路徑:通過電化學沉積結合氣相轉化的兩步法,實現氧化物前驅體向目標硫化物的高效轉變。該方法的核心在于利用導電基底表面的電化學反應,在常溫常壓下形成均勻的氧化物前驅層,隨后在受控氣氛中完成硫元素置換反應。在電沉積階段,通過精確調控電解液配比和電場參數,可在納米尺度控制前驅體的結晶取向與孔隙結構。這一步驟的創新之處在于采用特定絡合劑體系,有效穩定金屬離子在溶液中的分散狀態,確保沉積層具備理想的致密性與導電性。后續的硫化過程則引入還原性氣體氛圍,在相對溫和的溫度條件下(250-400℃)實現氧硫原子的完全置換,避免了傳統高溫燒結導致的晶粒粗化問題。
性能突破與產業化潛力
實驗室測試數據顯示,新型薄膜的晶體結構呈現高度擇優取向,表面粗糙度控制在5nm以內,可見光透過率超過85%。在模擬AM1.5光照條件下,采用該薄膜作為緩沖層的實驗電池組件,其光電轉換效率較傳統工藝提升約12%。更值得關注的是,整個生產流程無需真空設備,能耗降低約40%,且反應副產物可循環利用,符合綠色制造理念。從產業化角度分析,該工藝的沉積速率可達每分鐘數十納米級別,配合連續式生產設備設計,單條產線年產能預計可達百萬平方米級。特別是在柔性基底兼容性方面,低溫工藝特性使其可應用于卷對卷生產體系,為柔性光伏器件開發提供新的技術路線。
技術延伸與未來方向
當前研究團隊正致力于多元素摻雜體系的開發,通過引入過渡金屬元素調控材料的帶隙寬度,使其適應不同光譜條件的應用場景。同步開展的界面工程研究,聚焦于薄膜與電極之間的能級匹配優化,目標是將界面復合損失降低至現有水平的1/3以下。行業專家指出,這種材料-工藝協同創新的模式,或將引發光伏產業的技術革新浪潮。隨著中試生產線建設的推進,預計未來3-5年內該技術有望實現規模化應用,屆時太陽能電池的制造成本有望突破每瓦0.2美元的關鍵閾值,加速光伏發電的全面平價化進程。
這項技術的突破不僅限于光伏領域,其在光電探測器、柔性顯示背板等方向同樣展現出應用潛力,標志著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制備技術邁入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