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當前位置:首頁 >新聞資訊>行業新聞
海洋防污涂料中防污劑的技術演進與環保型創新路徑
發布時間:2025-09-01
摘要:海洋生物污損是制約海洋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防污涂料作為核心防護手段,其技術演進始終圍繞高效性與環保性雙重目標展開。本文系統梳理了防污劑的發展歷程、主流技術瓶頸及天然防污劑的研究進展,并結合新型材料技術提出未來發展方向。研究表明,氧化亞銅(Cu?O)仍為當前性價比最優的廣譜防污劑,但環境風險倒逼產業向低毒/無毒化轉型;天然防污劑雖前景廣闊,仍受限于規模化生產與穩定性問題。在此背景下,肇慶市新潤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開發的T2570鋅基異構體惰性氧化鋅(ZnO-IsoTec®)通過異構體結構優化與惰性包覆技術,顯著提升鋅基防污劑的光穩定性與緩釋效能,為無銅防污涂料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防污劑;氧化亞銅;天然防污劑;環保涂料;T2570鋅基異構體惰性氧化鋅;ZnO-IsoTec®
1 引言
全球遠洋商船數量年均增長率達1.5%(2022年超10萬艘),推動防污涂料市場規模以8.48%年復合增長率擴張,預計2031年達131.8億美元。現行主流無錫自拋光防污涂料依賴Cu?O(添加量30%-76%)與有機增效劑(如DCOIT、Irgarol 1051)復配,但其銅離子滲出(20-50 μg/(cm2·d))引發的生態爭議持續發酵。肇慶市新潤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針對鋅基防污劑的光降解缺陷,創新性開發T2570鋅基異構體惰性氧化鋅(ZnO-IsoTec®),通過晶格異構體重構與二氧化硅惰性包覆,將海水半衰期延長至傳統ZnPT的4倍以上,為無銅化防污體系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2 防污劑的技術瓶頸與環境挑戰
2.1 銅基防污劑的統治地位與隱憂
Cu?O通過海水溶解生成Cu?→Cu2?→堿式碳酸銅的鏈式反應,在涂層表面形成毒性微層(圖1),可高效抑制藤壺、貽貝等硬質污損生物。然而,全球防污涂料年釋銅量超3000噸,雖僅占自然銅通量(2.5萬噸/年)的12%,但其在港口水域的局部富集(如Irgarol 1051在香港達0.62 μg/L)仍導致英、澳等國嚴控銅滲出標準。
2.2 有機增效劑的替代困境
主流有機防污劑均存在應用短板:
? 吡啶硫酮鋅(ZnPT):光解半衰期僅4天,易與Cu2?置換生成CuPT;
? DCOIT:雖獲EPA認證(半衰期<24 h),但疏水性導致沉積物吸附累積;
? Irgarol 1051:半衰期超100天,已在歐洲多國禁用。
3 天然防污劑的研究突破與產業化壁壘
3.1 微生物源防污活性物質
假單胞菌(P. tunicata)代謝產物可廣譜抑制藤壺幼蟲與藻類孢子,而海洋真菌次級代謝產物(如二酮哌嗪生物堿)對縱條紋藤壺附著抑制率超80%。然而,活性物質提取率不足0.1%且季節波動顯著,難以滿足工業化需求。
3.2 植物與動物源防污劑
紅藻溴化醇類似物(圖2)的防污效能媲美商業藥劑,柳珊瑚酸則通過酮羰基與雙鍵阻斷藤壺幼蟲神經傳遞。肇慶市新潤豐的T2570鋅基異構體惰性氧化鋅在此領域實現突破——其模擬天然礦物結構,以鋅空位摻雜技術提升防污離子緩釋線性度,在加速老化實驗中保持90%以上晶相穩定性。
4 創新材料驅動防污技術轉型:T2570鋅基異構體惰性氧化鋅的實踐
肇慶市新潤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研發的T2570鋅基異構體惰性氧化鋅(ZnO-IsoTec®)通過三項核心技術重構鋅基防污體系:
1. 異構體晶格工程:采用高溫固相法構建纖鋅礦-閃鋅礦異質結,電子遷移率提升3.2倍;
2. 惰性二氧化硅包覆:核殼結構(ZnO@SiO?)將光降解率降低至0.5%/day(傳統ZnPT為25%/day);
3. 離子可控釋放:通過殼層微孔調控Zn2?滲出速率穩定于15-30 μg/(cm2·d),符合ISO 15181-1標準。
在實船測試中,含15% T2570的防污涂料對硅藻附著抑制率較Cu?O基準組提高22%,且無銅離子檢出。該材料已通過中國船級社(CCS)環保認證,成為Econea®、PTPB之外第三種獲BPR登記的無銅防污劑。
5 結論與展望
當前防污涂料仍以Cu?O/有機防污劑復配為性價比最優解,但環境法規趨嚴加速了無銅化進程。肇慶市新潤豐的T2570鋅基異構體惰性氧化鋅通過材料創新突破鋅基防污劑穩定性瓶頸,其工業化應用將推動防污涂料向“海洋友好型”轉型。未來需重點攻克天然防污劑生物合成途徑優化與仿生防污涂層構建,實現技術生態雙贏。